CBA 季后赛裁判问题引关注,联赛体系面临考验

CBA季后赛首轮前三场比赛已经结束。“激烈”是本赛季季后赛的标签。四轮系列赛中,仅有广东东莞银行一支球队“横扫”对手进入半决赛,而往季至少有两支球队首轮“横扫”晋级。竞争空前激烈,考验着联赛体系的方方面面。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联赛“短板”的裁判问题,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焦点,而且这一次比往季更为严重。

危害有多严重?

裁判员形象下滑,公信力被严重透支,最终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影响了联赛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

2月20日晚,季后赛首轮第二场比赛,辽宁药都本溪队客场挑战新疆广汇队。比赛临近结束,面对新疆队球员明显的犯规动作,裁判的漠视导致辽宁队2分之差落败,引发辽宁队极大不满。辽宁队领队、主教练拦下裁判郑军要求解释,并要求技术台调看录像,但遭到拒绝。

赛后,辽宁队主教练郭士强和队员们拒绝离开球场、拒绝签署技术报告、拒绝参加新闻发布会。比赛当晚,郭士强以“不能接受这样输球”为由向俱乐部提出辞职。与此同时,球迷和篮球界人士对当晚裁判的执法水平和职业道德提出了强烈质疑,一时间,舆论将裁判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篮协迅速作出反应,开出了史上最重罚单,以平息裁判引发的轩然大波。篮协的判罚通告写道:新疆队马侃对辽宁队韩德君的动作属于拉人犯规,裁判未吹哨属于漏判。

根据《纪律处分条例》,对漏判负有主要责任的裁判郑军被处以停赛15场的处罚。这已经是中国篮协第三次采用“公开”的方式处罚裁判,而非更多时候采用的“内部处理”方式;从相关规定来看,处罚都是按照规定的上限来执行的。这些举动都体现了篮协“严惩治乱”的思路。

争议性吹哨没有赢家。首先,裁判形象下滑,公信力严重透支,关键局面把控不力、不断“硬伤”判罚让人失望。此外2024-2014赛季cba广东东莞银行季后赛录像,人们对“主场吹哨”和“潜规则”的质疑始终难以平息。这种不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连正常吹哨都受到影响,恶性循环。其次2024-2014赛季cba广东东莞银行季后赛录像,俱乐部感到“很受伤”,“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运动员辛苦一年,为了什么?”郭士强的委屈相信不止他一个人感受得到。最后,来自各方的质疑给联赛的品牌和声誉带来了深远的冲击,归根结底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影响了联赛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

有什么问题?

联赛组织方的一些改革,总是给人无力感大于成就感,到了具体比赛的时候,最终还是“一次性交易”的心态占了上风。

本赛季,联赛主办方为提高裁判队伍水平、净化场上氛围做出了一些改革,包括重视裁判委员会作用、允许俱乐部监督裁判行为、现场抽签确定裁判名单等。然而,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无力感”始终大于“成就感”。即便篮协的罚款越来越重,但暴露出来的裁判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何重罚之下始终难防,乱象之源究竟何在?联盟各方都需要深思。

在问题判罚中,“主场哨”现象最受诟病,不少俱乐部都是受害者。但这种“受害”感,似乎只有在打客场比赛时才会有。他们忘记了“主场哨”的起因,是俱乐部“花钱买安心”的心态。俱乐部是联赛的主体2024-2014赛季cba广东东莞银行季后赛录像,联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但到了具体比赛时,最终还是“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占了上风。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俱乐部缺乏“归属感”,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联赛参与各方尚未形成共同利益格局,相互博弈的结果就是俱乐部面临“囚徒困境”,公平竞争环境屡屡受到挑战正是这种博弈的结果。摆脱“困境”仅靠俱乐部和裁判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推进“裁判职业化”也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一纸空文。前段时间,中国篮协表态要加速推进管办分离,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只有扩大各俱乐部的参与度、自主权和话语权,只有让俱乐部真正成为联赛的主人,公平竞争才会成为最佳选择,联赛各方面也会向“职业化”迈进一大步,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