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与价值观的关系
科学性,或真实性,是指人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遵从真理,这个过程要求人充分发挥认识理性,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获得科学知识;价值性,是指人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标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抓住群众;理论只要透彻,就能说服人。”什么样的理论是透彻的?归根结底,就是科学理论。科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根本尺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机勃勃,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使中国文化被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才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同时,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如果没有价值属性,这样的文化就只能是空洞的理论积累,完全失去生命力和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二者又存在区别。科学回答的是文化内容的真假问题,价值回答的是文化的取向和评价问题。另一方面,科学与价值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科学是价值的基础,价值内在于人的科学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不可避免地包括价值判断。因此,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性原理与价值性原理统一起来,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联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使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 主导地位与多样性的关系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的、融合的、多样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引领作用,强化主流。主流文化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向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在我国,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色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主导性的。这也强调了主流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推进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否则整个文化体系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不同国家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成为常态,各种文化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从而越来越多的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多样性定义为群体和社会表达其文化的各种形式。可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入侵更加隐蔽,意图削弱我们民族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不能含糊、不能动摇。但同时,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明确坚持主流文化主导地位与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有机统一的。
我们要辩证看待文化主导与多元关系。主流文化具有引领、融合多元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则具有促进、补充、完善主流文化的功能。一方面,只有贯彻“双百”方针,保证多元文化能够自由、平等地辩论、交锋,才能激发创造精神,拓展文化视野,繁荣兴盛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思想文化混乱。总之,处理好主导与多元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坚持以“一”引领“多”,以“一”引领“多”,最终做到在多元中引领、在多元中求共识,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 本土与外国的关系
文化的本土与外来关系,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文化的本土特色是文化活力的源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身份,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生命力。但本土化不是民族保守、排外、傲慢,也不是谋求民族文化霸权,而是博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以本民族形式加以转化,使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最本源的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最本源的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最根本的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动追求。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没有与传统决裂,没有忘本,它从历史深处涌现出来,扎根于中华文化丰饶沃土,深刻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彰显出民族特色。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对历史和实践的开放,也意味着对其他国家的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体现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因此,以积极态度对待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华优秀文化本土化和外来化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精神和道德理念历久弥新,仍然为现代道德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提供经验和智慧。比如,国家兴亡篮球 nba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软实力 文化入侵,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的哲学,天下和平的崇高追求,修身养性的道德塑造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学而丰富。 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相结合。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包容性。自美、他美、互美、共享,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文明之间应该对话,而不是排斥;应该交流,而不是替代。
4.批评与宽容的关系
从哲学意义上讲,批判是一种否定,没有否定就不可能有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但马克思主义批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批判,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即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有宽容,变革中有继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批判是先进文化诞生的助推器。但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新事物只有吸收、保留、转化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才能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批判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摒弃虚无主义的历史观篮球 nba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软实力 文化入侵,坚持否定与肯定、批判与宽容、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优秀中华文化,具有批判性。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并不崇拜任何东西,它的本质就是批判的、革命的。”纵观人类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就越丰富、越强大、越持久。世界上出现过许多灿烂的文明,唯有中华文明风起云涌,从未间断,至今仍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归功于中华文明能够吸纳、融合各种学派思想篮球 nba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 软实力 文化入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对抗的趋势,我们必须处理好批判与包容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的有益元素,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作者:龙献忠,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文理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