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篮球2 训练 四川荣县获全市冠军四次全县冠军

于昌明在球场上。刘安勇 摄

看着团队合影,于昌明一脸自豪。刘安勇 摄

“稳坐。” 白发苍苍的于昌明一边检查着自己的摩托车,一边向学生陈美伊打招呼。 看着瘦弱的爱人坐上后座,他踩下油门,摩托车呼啸着驶出了洼子村小学。

从四川省自贡市容县瓦池村小学到刘家镇中心学校的路上,全是茂密的柑橘林。 稻谷早已收割完毕,灰鸭子聚集在稻田里觅食。 成群的野白鹭站在一旁观看。

留下的瓦市村小学有四层教学楼和几间学生宿舍,但只剩下46名学生。

近年来,这个略显荒凉的偏远村庄,因为于昌明和他的女篮而突然名声大噪。

一支来自偏远乡村的小女子篮球队夺得了两次市冠军和四次县冠军。

第一局42:2,第二局38:1,第三局25:5。 在2011年4月举行的“自贡市小学生芽杯篮球赛”的三场决胜比赛中,容县刘家镇洼子村小女子篮球队遥遥领先对手,最终以不败战绩夺得冠军。

这是该篮球队第二次夺得市冠军。 在容县,这支球队已经四连冠,民间甚至还流传着“败自贡无敌”的说法。

但说到这支队伍的构成和出身,却让人大吃一惊。

瓦池村小学是容县最偏远的小学之一,距县城60多公里。 由于学校太小,队员们可以说是“少将缺兵”。 “今年六年级的女生只有12个,其中7个成为了篮球队的队员,结果这7个都是今年获得冠军的球员。” 刘家镇中心学校校长吴德伟说。

谁将这样一支球队培养成冠军球队?

答案令人瞠目结舌。 他是一名59岁的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35年来,从未离开过乡村小学的岗位。 他身高只有160厘米,耳朵不太灵。 即使他说话很轻,他也听不清楚。 黝黑的脸庞,银色的头发,敦实的身躯,看上去就像一个淳朴的农民,让人感觉和蔼可亲,踏实踏实。

但当他站在篮球场边缘,嘴里吹着口哨,用不标准的手势指挥学生打球,随着篮球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时,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教练!

于长明在场边观看弟子训练时,喜欢叼着烟斗。 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干活,累了就坐在田边发呆。 他的父亲鼓励他吸食烟叶,说这会让他精神焕发。 从此,烟叶就成了他的一大爱好,烟斗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

“我抽烟不多,一天只抽三支烟,而且上课从来不抽烟。” 余昌明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一根烟。 当烟雾弥漫时,他陶醉得突然不说话了。

看着升起的炊烟,老同事朱旭东站在一旁感叹道:“他看上去很土气,没想到会做出这么大的事!”

当然,冠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 每一座奖杯都是于昌明和小姑娘们的汗水打造出来的!

每天早上7点30分,于昌明早早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训练40分钟; 中午,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训练40分钟; 下午放学后,他们又训练40分钟。

对于学生来说,这120分钟充满了玩耍的时间。 对于于昌明来说,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休息。 更何况冠军篮球2 训练,他的教练工作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纯粹是“白干”。

吴德伟表示,国家发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后,我们非常重视体育运动。 学校领导班子思考了一下,决定以女篮为突破口。 由于没有培训补贴,体育老师不愿意工作。 于昌明从不讨价还价。 只要是学校安排的事情,他都会不花一分钱去做。

即使你没有钱也这样做,在别人看来是愚蠢的。 但喻昌明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努力工作,干着伟大的事情。

现任刘家镇中心学校副校长的朱旭东表示,无论多烈的阳光、多雨的天气,他们都必须训练。 老师能吃苦,学生也能吃苦。 他们训练量大,弱点是技术不够细腻。 然而,他们成功的秘诀恰恰在于努力。

去年的全市篮球赛,恰逢阳光明媚的日子,球场上阳光明媚。 城市学生打了不到10分钟,就向场边的教练抱怨:“老师,我受不了了(方言:“受不了”)!” 而洼子村的女篮经过刻苦训练的人早已习惯了。

然而,并不意味着只要吃苦就能赢得冠军。 2007年冠军篮球2 训练,他们在参加容县小学篮球比赛时遭受了沉重打击。 早上,他们击败了一支强队。 下午,姑娘们输给了实力较弱的球队。

说起原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于昌明回忆道:“中午,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吃老鸭汤,结果汤喝多了,肉饭吃得太少。巧合的是,比赛推迟到下午5点,才进行到一半。打完了,姑娘们都饿了,没力气了。”

2009年4月,姑娘们首次参加自贡市小学篮球比赛,但也因为同样戏剧性的原因以失败告终。

冠亚军决战前,同样是容县人的对手教练来找于昌明说:“我今年要退役了,请放过我们吧。” 喻昌明无法答应,又不忍心拒绝,只好沉默不语。 。

结果,这番对话不小心被周围的女生听到了。 他们一上场,就胆怯了。 无论是抢球还是投篮,他们都无法发挥出原来的水平,莫名其妙地输给了对手。

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挤在一起哭了。

这场比赛输掉之后冠军篮球2 训练,中央学校本来就不打算让他们继续参加县里的比赛。 但姑娘们不服气,对校长吴德伟说:“我们再跟她们打一场吧,如果我们输了,我们自己出比赛费用;如果我们赢了,你们就奖励我们!”

不用说,结果就是对方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能力。

于昌明不仅是一名冠军教练,更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乡村教师。 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于昌明在山区农村小学度过了35年的教育生涯。 大约来说,35年里他已经行驶了92400多公里!

1976年,于昌明在距离刘家镇最远的黑龙桥村小学上课。 离家比较近,只有1.5公里。 但这是镇上最偏远的乡村学校。 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十分困难。 年轻的于昌明经常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不仅关心学校的孩子,还关心整个家庭。

1986年8月,刘家镇中心学校安排于昌明到八角庙小学任教。 这所村小学的教学环境比原村小学稍好一些。 然而,这让于昌明每天上下学和回家的路更加困难,因为他家和学校的距离延长到了6公里,他每天要步行12公里来回!

1988年8月,他受中心学校安排回到黑龙桥村小学,担任该村小学负责人。 1990年8月,他又到八角庙小学上班。

1992年8月,于昌明到洼子村的一个小村里打工,一直待到现在。 这个地方距离他家有9公里,距离更远。 他每天要步行18公里来回。 和知村山高路远。 过去,这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崎岖不平,难以通行。 这几年,于昌明都是靠走路。 后来,他骑了一会儿自行车。 直到最近几年,他才买了一辆摩托车。 走路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洼子村小学的老师们都很佩服于昌明。 他们说,于老师从未因个人原因迟到或早退,也从未旷过一天课。 他经常早到晚归,婚礼期间甚至没有休息。

喻昌明对教育的理解很简单,他的话也很简单。 他说:“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乡亲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感到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 。 因此,我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关爱学生。”

有一年,于昌明不慎摔倒,行走困难。 他依靠拐杖行走。 他仍然挣扎着,没有请假休息。 他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拄着拐杖,咬紧牙关,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35年中,余昌明负责毕业班教学的有26年,还兼任班主任。 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老师不愿意教毕业班。 只有于昌明傻傻地主动出击,勇挑重担,每年的教学质量都很高。

于昌明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简单明了。 他说:“教学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我们农村的老师,一定要对得起我们山里的孩子,对得起村里的乡亲们!”